(1) ~初體驗~美國的紅酒與白酒

1990年旅居美國時,發現不論是白葡萄或是紅葡萄都是US$ 0.99/一磅。 心想小時候看過家裡釀「酒釀」與鄰居釀「水果酒」,記憶中好像很簡單;應該是一層砂糖,一層葡萄,然後重覆個幾層後,裝入密封的玻璃罐中,等3-4個月後,就有小甜酒可以喝。第一個月,滿心歡喜地期待著,可是到了第二個月,好像有些地方一直在冒泡泡,是有一點怪怪的!但是還是安慰自己應該是發酵吧!再等個半個月,居然發現發霉,當時還是半信半疑,以為酒可能都是經過「發霉=發酵」的階段,才可以喝。可是心理又怕怕,不敢喝發霉的酒,就一直存放在書桌下。(要是當時網際網路發達的話,我就不會如此無知!)直到有天同學請吃飯,不想帶「兩串蕉-空手到」,加上正巧學到老外禮儀:主人請吃飯,客人就帶一瓶白酒或紅酒,於是就這麼突發奇想地踏進酒店(Liquor store)選酒-Route 1,New Brunswick,New Jersey 附近的Liquor store。哇!真的是大開眼界:XO、Hennessey之流的酒全鎖在玻璃櫃中,還要用key才可以打開瞧瞧。葡萄酒尤其是加州酒,一瓶US$ 3.00價位起跳。當時的匯率US$1:NT$ 25-27左右。頓時啞然失笑,何苦自己釀酒?不料結果還會失敗!當天雖然很多酒都是US$3-5很便宜,畢竟不懂還是不敢亂買,怕難喝被同學笑。於是透過酒店服務人員的建議,買US$ 10左右的酒來佐餐,可是第一次喝,也沒有經驗去評判究竟是好喝還是不好喝。記憶中,同學沒哼聲,那八成是代表不是挺好喝的象徵。自此之後,在美國我就用一本小本子,只要是我喝過的酒,一定會忠實記載著 「酒名、價格、口味、濃甜酸澀度與自我評定的等級紀錄」。或許是童子軍和我一直都有著只買10元價位佐餐酒的習慣,直到我的Tutor:Judith 帶一瓶較高價位的 Chardonnay 白酒,讓我的味蕾有了新的享受。Judith 偏愛白酒,尤其喜歡美國Napa 或 Sonoma 產地的酒,及法國著名酒區的Chardonnay。然而幾次品嚐的心得,Chardonnay 遂成了我的最愛至今,後來在台灣喝到甜甜的Asti, 多少有分一點心給Asti.。最可惜的是我那本品酒寶典,記錄著我們在美國飲酒的歷史,隨著數年後,海運搬家回台,也不知道被塞到何處?

(2)~在台灣喝紅酒與白酒的經驗~

1996的台灣,還沒有特別流行喝葡萄酒,直到如”橡木桶”之類的連鎖酒店興起,帶動高價位的紅酒市場。台灣人真有錢,一瓶最便宜可以入口的酒都要NT$ 800左右,在業界認識的朋友,有些人還會面有難色地謙虛沒有上千元的酒,真的是拿不出手,有些人更不諱言地認為請客喝台幣八百、一千的紅酒,真是沒有誠意。所以那段期間大多是喝友情贊助酒或是應酬酒,買酒的次數都是趁著到國外時帶瓶XO或是Hennessey,如果有經過加拿大時就會買當地盛名的冰酒。雖然後來Costco進駐台灣也開始賣紅酒、白酒,其價位便宜許多,因為都不熟悉產地與製酒廠,根本不敢亂買。

2000年在新竹,有幾位要好的固定飯團班底,常常三不五時小酌一番,王老師貢獻的私房酒多來自產地Napa,後來「童子軍」受教於陳老師傳授選酒的知識與入門介紹,了解到哪些法國酒莊產的AOC紅酒可以去哪個大賣場買,於是台北家裡才開始有囤積葡萄酒的習慣。我因為遺失了那本品酒寶典,就再也沒有興致繼續做紀錄。旅居美國時,每次都很慎重其事的做登記,如果忘了紀錄,還會懊惱一下,也會特意去酒店再把那瓶未登記的酒買回來,重新試飲一次,當成一件功課,一定要努力完成它。後來不想再次有遺失品酒紀錄小冊的經驗,想想還是算了!或許就這麼純樂趣地隨緣、隨心情、隨環境地品酩各式紅酒白酒。只是我們每到一個新居所,一定又得重新添購水晶酒杯及酒瓶塞。

(3)~2002年暑假,為期兩週的柏斯自主遊~

因緣際會第一次來到西澳,安排了一天的品酒之旅-造訪Swan Valley,接連試飲2~3家酒莊後,味蕾好像麻痺了,根本感覺不出入口的是何種味道?到了下午的最後兩家酒莊,也說不出是厭了?膩了?還是累了?連任何一口酒都不想試喝。不過還是跟觀光客一樣,沒有少買”土產(葡萄酒)”--義大利裔的導遊一直推薦一家酒莊是明日之星—酒都外銷其他國家,新酒試喝時大家都一致地稱好,唯一的缺點是這某一品種酒是新酒,不宜久放,最好儘快飲用。後來又有法國薄酒萊酒的經驗,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釀酒技術所生產的酒都可以久放,而不同品種的葡萄酒也有其存放的年限,甚至因為軟木塞的製造技術或是軟木塞本身的材質,若無法有效的隔離空氣,有時會讓好酒變成醋。詳情請見Swan Valley Wine Tasting Day Tour。

(4)西澳的三年計劃之旅

A. 第一學期(Jul-Dec, 2003)

來西澳,受限於行李每人攜帶20公斤的規定,我的行囊裡都沒有任何教科書、食譜,倒是勉強塞進一本中文的「葡萄酒購買手冊」。空暇時的休閒娛樂就是逛西澳的酒店,由於租屋契約只簽訂半年,有再度搬家的打算,酒都是一瓶一瓶地小小買。唸書煩悶時,還會配合酒商(酒的專賣店)的促銷試飲時間wine tasting hour,心虛且不好意思地小小喝上一、兩杯。有些酒店的服務人員,專業知識很強,像我們問可否有賣德國/來茵黑森的藍仙姑白酒Blue Nun Chardonnay、德國某牌子的Riesling,服務員就判定我們偏愛為甜度中等~微甜的白酒,並轉介紹我們到Vintage Caller去瞧瞧,這一家比較有進口外國酒。

B. 第二學期(Mar-Jun, 2004)

新血加入-綾綾與喵喵-勤快又用功地鑽研各家酒廠的特色與葡萄酒的知識,還會提醒我們哪種酒在特賣?彼此都樂衷於一次湊到購買6瓶的活動,享受10%off or 20%off 的優惠。這一學期,「綾喵家」積極發揮「生活智慧王」的巧思,積極利用紙盒材質、寶利龍材質來打造「酒窖」。「綾喵家」還會將品酒的心得,做成網頁,www.across.com.tw/wine。童子軍只醉心於私下將價格變動(原價、折扣價及當時購買的價格)做成檔案,並收集各家促銷的訊息,評估各家酒商的價格虛實,以供我們兩家下手時的參考比對之用。

C. 第三學期(Aug-Dec, 2004)

我們家的Chardonnay 已經多到紅酒要抗議的地步了。時常藉著聚餐的機會才能一次品酩4~5種澳洲紅酒、白酒。酒是需要同時比較,才能真正分辨出酒的好、壞(其實只是順口程度啦!)。老實說,我沒有品酒師的功力,舌蕾更說不出到底是哪種果香(童子軍只能分辨是否有橡木桶的香氣),味道成分,等級評價,甜酸澀度…等的學問很大,我們大概只能在照片裡,搖著酒杯、擺擺姿勢,裝成業餘行家的模樣喔!

品酒師的養成教育,除了天份外還要砸下大筆銀子。像我們這樣純粹是玩票的嗜好,也深深感受到品酒是件花錢的高檔娛樂,兩三下就會讓自己的品味升級。所以「童子軍」常常嚴守自我約束,設定好某個價位,專攻佐餐酒。

說穿了,我們努力品酒、囤積酒也是為了回台灣時,可以當作「土產」或「伴手禮」。「童子軍」和我很喜歡跟好朋友們一起分享Wine Tasting佐餐的愉悅氣氛。

C. 第四學期(Mar-Jun, 2005)

這學期功課吃緊,加上友人的品酒網站開張http://blog.roodo.com/winetasting/,童子軍的買酒目標也跟著升級,家裡的價位較高的藏酒大多都被打包等著慢慢搬回台北.只是童子軍跟我的味蕾很遜,試過幾次 blind wine tasting, 根本無法分辨好酒與普通酒.加上我跟童子軍兩人都無法一次喝光一瓶酒,私下偷偷練習的機會有限,所以只好認命,藏酒都是等著同好一起分享.雖然命中注定無法晉級到Pro的階段,不過補足全付品酒的必備物件,裝個Pro的樣子,是我們在短期內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!

嘿嘿~已經從在照片上裝Pro模樣,晉升到設備要有Pro模樣,這也算是一種進階...!加油加油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N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